爱游戏app下载地址

老钢厂:寻找记忆中的“工业风”

添加时间:2024-02-13 来源:爱游戏app下载地址

  它曾经敢为人先,在全民大炼钢铁热潮中,结束了西安“手无寸铁”的历史;它曾历经磨难,在生产经营出现“滑坡”时,不得已被迫停产;它曾鼎盛辉煌,用44年的奋斗历程记录了一个钢铁时代的变迁;它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承载了无数人的回忆。

  它就是“老钢厂”。在城市复兴的进程中,它正在经历蜕变与新生,以“工业遗存”的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埋藏在城市里的“钢厂记忆”即将揭开。

  有人说它是西安的“798”,有人说它是“大华1936”“半坡国际艺术区”的同胞兄弟它究竟是什么模样?带着众多的未知,记者走进了这座深藏在城市一角的“工业遗存”。

  清晨,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有着别样的意蕴。建大华清学院校园内,三三两两的学生或谈笑风生或若有所思的走向不同方向。想想,这会应该是要去上课了。

  穿过校园,记者被一栋爬山虎包围的古老建筑所吸引,简单的钢架结构上还附有少许的锈迹,显得庄重而富有味道。一些旧时的字符、口号还能看到少许,一下将你带入那个大炼钢铁的时代,“老钢厂”的故事由此开始。

  1958年5月,在西安市东郊幸福路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的土地上迎来了一批创业者。他们有来自西安市各行各业参加钢铁会战的,也有来自鞍山、本溪、抚顺等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太原、上海等钢铁企业的援建大军。他们满怀激情与理想奔赴西安,有的还携家带口,“舍小家、顾大家”,准备开始一场没有硝烟的钢铁大会战。

  1958年7月1日,这是一个让西钢人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西钢破土动工,揭开了大会战的序幕。

  随后在1958年10月8日,经过工人们不分昼夜的连续作战,只用了57天,就顺利完成一期工程,成功炼出了第一炉钢,从此结束了西安“手无寸铁”的历史。

  有记载提到当年的创业者场景:白天汗流浃背、晚上挑灯夜战,用芦苇席搭起的临时工棚就是休息室,工地东南面的河沟就是“洗澡堂”,单身宿舍和家属生活区就是工地西南面一片荒芜的土坡上用泥巴和竹片筑起的“干打垒”。“艰苦创业、艰苦奋斗”就是那个时代创业者缔造辉煌的精神感召。

  然而好景不长,西安钢厂的建设持续了三年多时间。1962的1月,整个企业在国家大政方针的背景下做调整整顿,并要求减少职工人数,尚在建设中的西安钢厂于1962年的4月停产下马。

  企业停产、人员精简,当时的西安钢厂有3150多名职工,除留驻350余人外,其余2800多人精简下来,返回各地。一场轰轰烈烈的会战,一个热气腾腾的企业偃旗息鼓。

  西安钢厂虽然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但它在三年多的历程中,却是陕西冶金工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见证,为陕钢史册留下了熠熠闪光的一页。

  1964年5月,依照国家三线建设的布局计划,当时的冶金部决定将沿海的大连钢厂部分车间、人员和设备内迁到西安钢厂,其名为冶金部五二厂。

  1965年3月16日,在冶金部发出“搬迁通知”后,一次企业大规模的搬迁开始了。其中大连钢厂钢丝车间的职工,在不影响军工生产的情况下,边生产边拆迁,有条不紊地将109项、2000吨重的设备于当年9月底全部运抵西安。

  1965年7月至10月,以大连钢厂为主,来自全国8个省市18家单位的2000多名内迁职工,风尘仆仆抵达西安,并于西安钢厂的300多名职工融为一体,再次创业。同年的10月25日,一个设备先进、年生产力5000吨的特钢钢丝车间正式建成投产。

  在短暂的搬迁过程中,企业提前实现“当年搬迁、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创造了中国钢铁工业搬迁史上的一个奇迹。

  1975年3月,五二钢厂更名为陕西钢厂(以下简称“陕钢”)。到1979年,一个完整的特钢生产体系初步形成。

  回顾陕钢1965年至1979年14年的建厂历程,虽厂名几度变革,但特钢性质始终未变。陕钢的冶金军工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的发展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陕钢的军工民用产品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地发展期,多项产品荣获国家表彰,为国家的军工机械等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此后的1980年至1991年,是陕西钢厂在改革大潮中不断迈进的12年。这12年中,陕钢完善了生产流程,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有了明显进步,是陕钢发展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

  1996年,在国企改革开始步入深水区后,陕西钢厂多年积累的生产经营中的弊端和矛盾渐次显露出来,生产经营慢慢的出现“滑坡”,并出现了亏损。1997年5月起,陕钢被迫停产。后期在1998年,虽然公司进行了重组,但最终未能挽救僵局。

  2002年5月,陕钢正式公开宣布政策性破产。一个曾经有过辉煌,为国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钢铁企业,就这样在改革的大潮中搁浅。可以说陕钢的变革是国企改革中的一个缩影,在44年的创业、发展和改革中,它所创造的历史贡献应该被铭记。

  然而陕钢实行政策性破产后,有着光荣历史的“陕钢”往哪里去?几千名职工的出路又在哪里?

  这里不得已提一名智者,这就是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院士。在陕钢面临如此窘境之时,他以“解困难家庭难题,惠泽建大发展”的担当与气魄,给予陕钢以“重生”。

  2002年10月26日,西安建大科教产业有限公司成功拍得陕钢破产资产并接受安置原陕钢2500名职工,开创了由一所高校控股的企业收购一家大型破产国企的先河。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在“杂草比人高、野兔满地跑”的破旧厂区里,“化腐朽为传奇”,建起了一座美丽的建大华清学院,让校园在陕钢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从启动教育园区、恢复工业生产到安置接收职工入手,企业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这块余热尚存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创业。到2010年5月19日,公司正式更名西安华清科教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西安华清科教集团,旨在全力打造一个集教育、科技、文化与一体的科教产业集团。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透过一栋栋老厂房留下的斑驳影调,依稀可以感觉到那个时代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

  现在的“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是2012年开始定位开发的,秉承着“旧厂房、新生命”的开发理念,践行老厂房活化再利用的城市更新方式,对原老陕钢老厂房重新定位、规划、改造。主要是将创意、文化、建筑、艺术有机结合,讲述关于工业记忆、城市文脉、历史标本的故事,使得沉睡的老厂房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

  整个园区以“打造全国知名、西北一流的创业产业园区,全国唯一一个建在大学校园内的文创园”为总体定位,从老钢厂是一个设计创业园区、是一个工业文化旅游点及城市会客厅以及一个重创载体、双创基地”三个维度出发,进行设计开发。目前入驻企业/商户共约150多家,涵盖了规划、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以及影视、平面、广告传媒等板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设计产业集群的生态系统。

  如今,这里有教堂仪式感的上世纪工业建筑、有经过时光洗礼后的酸洗车间;有安静的扶壁巷、光影斑驳的红砖墙以及下沉广场的夜灯初亮、水晶广场的灯光照耀,处处体现着建筑的美、艺术的美。

  其中有一座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让人记忆深刻。馆内以老厂房、老物件为特色,陈列着一些旧时的桌椅、盆碗、农具、瓷罐等,每一个老物件都尘封着一段故事,时不时的会勾起人们满满的回忆。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对城市的所有感触都来自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所有这些感触都是时间的附着物,在记忆中呈现城市的不同片段。连接那些几乎已经消失,甚至不再被提起的记忆,就是以时间为材料,搭建一个有关城市记忆的时间建筑。”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馆长宋群曾这样介绍建博物馆的初衷。

  “我们是第一家入驻的企业,因为这里是以建筑风为主的园区,与我们建筑规划设计企业很相符,而且很多传统的写字楼能改造的余地很小,而这里的厂房楼高很高,有很大的改造空间。因此我们最终选择在这里。”谈起为何在园区入驻,老钢厂森科设计企业薛存文如是说。这里的环境氛围、这里的“工业风”深深的将他们吸引,如今企业在这里“安营”已八年有余。走进一看,在此公司墙外钢结构的外墙上,爬山虎已全然覆盖,好一份惬意。

  “老钢厂对我来说是块福地,首先我很喜欢她的格调,其次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它都是我幸福美满的新起点。人生美好的事情和回忆都在这里,所以,选择这里,留住美好;选择这里,向幸福出发。”来自木木儿童美术工作室创始人刘林琪谈起在这里的感受时,满是幸福感。

  如今许多设计师、设计品牌、设计业态都在这里聚焦,一些重大论坛、展览都选择在这里呈现,现在的老钢厂风生水起、“工业风”十足。

  “西安的老钢厂创意园是为保留一代人的城市记忆而保留和改造,她曾经鼎盛辉煌,也曾经落寞孤寂,如今她经历蜕变与新生,重新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记忆焦点与创新载体,又焕发出了青春的容颜与活力。”西安市老钢厂创业产业园全建彪曾在《说给老钢厂诞生后的话》中这样说。

  他还说,多少人来到这里,为她的气场所震撼,为她的本色所冲击,为她的文化所感染。无论是孩子、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能和这里的建筑找到一份有穿透力的对话

  的确,记者徜徉在园区内,看到老人在这里谈天说地、年轻人在这里摆各种造型拍照,孩子们则在草地上无忧无虑地奔跑着

  老钢厂不仅是建筑遗产,也是工业遗存和城市复兴的新地标。寻找“工业风”,这里是个不错的选择。

  中午时分,慢慢的变多的人走进了园区,去寻找他们心中的“城市记忆”。(文/本刊记者 张静)

  投稿邮箱:法律顾问:王浩公 陕西浩公律师事务所/郭毅新 陕西帝意律师事务所

相关标签:

相关新闻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